Monday, September 22, 2008

四个版本的《清明上河图》

本人最近购得的是第三个版本的《清明上河图》复制品。点击这里请看画面的内容介绍。

四个版本
(1) 第一个版本作者张择端,字正道(又字文友),东武(今山东诸城)人,北宋末著名画家,宋徽宗时宫廷画家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,所以被称为《清明上河图》故宫藏本。
(2) 第二个版本是吴门四家”之一,明代著名画家仇英,根据“清明上河”这一题材,参照“宋本”的构 图结构,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,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,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,风格与宋本迥异。“仇本”也是后世众仿作鼻祖,明人笔记载,当时各种以此为蓝 本的仿作层出不穷,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。被称为仇英仿本。
(3) 第三个版本是在乾隆元年(1736年)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陈枚、孙祜、金昆、戴洪、程志道合作 画成,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,集各家所长之作品,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,如踏青、表演等等娱乐活动,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,如戏剧、猴戏、特技、 擂台等等,画的事物繁多,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,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。同时,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,街道房舍,均以透视原理作画,并有西式 建筑列置其中。此卷用色鲜丽明亮,用笔圆熟细致,界画桥梁、屋宇、人物皆细腻严谨,是院画中极精之作。这个版本现存于台湾。被称为乾隆年间仿本。
(4) 第四个版本是辽宁省公安厅政治部专职画家罗东平,有感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残缺,发奋补之,先事临摹得其笔意,复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当时地理位置、风俗民情加以想象,先后历五寒暑遂成全图。被称为罗东平补全本。

Sunday, September 21, 2008

最近购得几幅中国古画(复制品)

本人最近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购得几幅古画(摹本),现作一简单介绍:
董源 江隄晚景軸
董源(西元十世紀),字叔達,江南鍾陵(今江西進賢)人,事南唐為北晚苑副使,善畫山水,山水多寫江南真山,不為奇峭之筆,從元朝文人畫興起,幾乎所有的文人畫家都以董為宗師,可見其影響力之大。
本幅絹本取名「江隄晚景」雖可歸為山水一類,然而山水,人馬的刻劃,卻遠超出一般山水畫的點景人物。實在上也是此畫的主題,隄上三高士正騎著嘛馬,悠然四顧,輕快而行,僮僕挑擔攜琴隨後,一位僮子邁步走到橋上,過了橋,小路正通往山坳一所旅店,旅店看來是山裡人家,雞犬相聞,遠山成品字型,高高地聳起,卷雲在山谷裡吞吐,蘶峨的殿宇穿雲而出,山底下的小樹林裡,一對白鹿正悠遊著,一隻雉雞正振翅飛翔,畫幅左方,遼闊的江面上,有三五漁舟,一簇山村建在山腳下,北宋末米芾稱述董畫,謂其峰巒出沒,雲霧顯晦,不裝巧趣,皆得天真,嵐色蒼鬱,枝幹挺勁,咸有生意,此圖彷彿可以見之。

宋 郭熙 早春圖 軸
軸 絹本 淺設色畫 縱:158.3公分 橫:108.1公分
郭熙(活動於西元十一世紀),河南溫縣人,神宗時為宮廷畫師,早先曾經為京師幾個重要的宮殿與寺廟繪製大型的屏風畫或壁畫,深受皇帝賞識,後來升遷為翰林圖畫院最高職位的「待詔」,製作了許多大型山水畫。他擅長巨障長松,煙雲變滅之景,山石用「卷雲皴」,樹木作「蟹爪」狀,創為一派。
此圖作於神宗熙寧五年(1072),是存世最著名之作。畫上自題「早春」,顧名思義,畫的是初春瑞雪消融,大地甦醒,草木發枝,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。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軸線上,近景大石與高大的松樹,銜接中景「S」形的山石,隔著雲霧,再起二峰,主峰居中,下臨深淵,溪澗從谷間潺潺流下,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,懸崖上有草亭,背後襯以遠山。左側平坡委迤,遂覺有千里之遙。筆墨清潤,構圖綜合高遠、深遠、平遠法,呈現了可行,可望,可居,可游的理想山水。

宋 范寬 谿山行旅圖
軸 絹本 淺設色畫 縱:206.3公分 橫:103.3 公分
范寬(活動於十世紀),陜西華原(今耀縣)人,經常來往京師與洛陽一帶。個性寬厚,舉止率直,嗜酒好道,擅長山水畫,初學五代山東畫家李成,後來覺悟說:「前人之法,未嘗不近取諸物,吾與其師於人者,未若師諸物也;吾與其師於物者,未若師諸心。」於是隱居華山,留心觀察山林間,煙雲變滅,風雨晴晦,各種變化難狀之景,當時人盛讚他:「善與山傳神」。此圖是傳世唯一的名蹟。
巍峨的高山頂立,山頭灌木叢生,結成密林,狀若覃菌,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。樹林中有樓觀微露,小丘與岩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。細如弦絲的瀑布直洩而下,溪聲在山谷間迴蕩,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。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皴紋,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。畫幅右角樹陰有「范寬」二字款。

元 王蒙 桃源春曉圖
王蒙(1308-1385),吳興(浙江湖州)人。字叔明,號黃鶴山樵、香光居士,是趙孟頫(1254-1322)的外孫。明初因胡惟庸案受到牽連,死於獄中。畫風以王維(701-761)、董源(活動於十世紀上半葉)、巨然(十世紀)為宗,但能自立面目,與黃公望(1269-1354)、吳鎮(1280-1354)和倪瓚(1301-1374)齊名,合稱為「元四大家」。
本幅寫著晉陶潛桃花源記中之景色。春光明媚,漁郎撐棹,徐行於江水之上。兩岸桃花齊綻吐英,群松岸然高挺。遠山疊嶂,山頭苔點繁密攢聚,一片煥發回春的景象。唐王維依桃花源詩作「桃源行」:『漁舟逐水愛山春,兩岸桃花夾去津。坐看紅樹不知遠,行盡青溪不見人。….』

清明上河圖絹本手卷(原尺寸)
清院本清明上河圖
卷 絹本 設色畫 縱:35.6公分 橫:1152.8公分
清明上河圖是北宋(960-1126)相當流行的題材,其中以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最為有名,他以清明時節作為引子,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,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,受到歷代喜愛,因而有許多仿本的出現,其中最有名的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圖。清院本清明上河圖,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、孫祜、金昆、戴洪、程志道在乾隆元年(1736年)合作畫成,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,集各家所長之作品,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,如踏青、表演等等娛樂活動,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,如戲劇、猴戲、特技、擂台等等,畫的事物繁多,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,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。同時,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,街道房舍,均以透視原理作畫,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。此卷用色鮮麗明亮,用筆圓熟細緻,界畫橋樑、屋宇、人物皆細膩嚴謹,是院畫中極精之作。

宋 蘇軾 寒食帖手卷
春江欲入戶,雨勢來不已。(雨點去)小屋如漁舟,濛濛水雲裏。空庖煮寒菜,破?燒濕葦。那知是寒食,但見烏銜紙。君門深九重,墳墓在萬里。也擬哭塗窮,死灰吹不起。 右黃州寒食詩帖二首。
蘇軾(1036-1101),四川眉山人,字子瞻,號東坡,曾被控以文字訕謗君上,被貶黃州。東坡一生,宦海浮沈,命運偃蹇,於文學藝術卻有不朽之地。〈黃州寒食詩〉作於1082年,書當在此後。詩是東坡自己明顯有悲奮感情的文詞,字裡行間也就隨著文詞不同的情緒波動,有所節奏變化。就行草書言,字形可大可小,較有自由變化,蘇東坡自謂字體「短長肥脊各有態」,在這卷書法裏字體的大小組合,揖讓進退,乃至於如「年、中、葦、紙」諸字,最後一筆直下成一長豎,在布白與行氣以至於整篇的章法形成一特殊行間布白。蘇書為宋代「尚意」書風的代表人物之一。黃庭堅(1045-1105)於1100年陰曆九月前為此卷作跋,黃庭堅作跋,字形體之大,超過東坡本文寒食詩,雖自謙無佛處稱尊,然實百代爭勝,雙美並具。
釋文:自我來黃州,已過三寒食。年年欲惜春,春去不容惜。今年又苦雨,兩月秋蕭瑟。臥聞海棠花,泥污燕支雪。闇中偷負去,夜半真有力。何殊病少年(子點去),病起鬚已白。

宋 黃庭堅 松風閣手卷
黃庭堅〈松風閣詩〉情景相融,愉悅中又微有感傷。藉著敘述武昌西山之遊的一段旅程,懷念曾經到過此地的故人,又殷切盼望知友到來共享美景,最後表示欲解脫現實的牽絆,長與諸友泛舟同遊。書寫時長波大撇,提頓起伏,一波三折,不論收筆、轉筆,都是楷書的筆法,變化非常含蓄,輕頓慢提,婀娜穩厚,意韻十足,可以感受到黃庭堅晚年超脫塵俗,圓滿自足的心理。據詩作「東坡道人已沉泉」句推斷,此詩應作於徽宗靖國元年(西元1101)東坡辭世之後,而書年亦應同時或相距不遠,時山谷已五十七歲,四年後,客死廣西州,享年六十一歲。

我很喜欢米芾的字迹。但可以在网上欣赏:

米芾的書畫世界 (The Calligraphic World of Mi Fu's Art)

Friday, September 19, 2008

王羲之天台山拜师

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,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,便在华顶住了下来。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,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。他不停地练字,不停地洗笔洗砚,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。
有一天夜里,王羲之在灯下练字,练呀练呀,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,铺得满地都是。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,思考着。对自已所写的字,他还不满 足,又看又练,实在练得太疲倦了,握着笔伏在案上。忽然,一阵清风过处,一朵白云飘然而至,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,笑呵呵地看着他说:“你的字写得不 错呀!”
“哪里,哪里!”王羲之一边让坐,一边谦虚地回答。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,便请教说:“老丈啊,请您多多指正。”
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,说道:“你伸过手来。”
王羲之心里纳闷,老人要做什么呢?他见老人一本正经,不像开玩笑,便慢慢地伸了过去。老人接过笔,笑容可掬地说:“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,让你领 悟一个笔诀,日后自有作用。”老人说完,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,然后点点头说:“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。”说罢去了。王羲之急忙喊道:“先生家居何 处?”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:“天台白云……”
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“永”字,他比呀划呀,写呀练呀,终于领悟了:横竖勾,点撇捺,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,都体现在这“永”字上。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!此后,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,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,奇妙了。
以后,王羲之回到绍兴,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,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《兰亭集序》。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“永”字笔诀,诚心诚意 地写了一部《黄经洞》,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,后人就叫它“黄经洞”。今天,有些胆大的旅游者,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,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 《黄庭经》呢!

Wednesday, September 10, 2008

宇宙从哪里来的?

人们常问: 人是从哪里来的?
牧师说:上帝造的。
达尔文说:人是从猴子演化来的。

地球,月亮,太阳,天上的星星,整个宇宙从哪里来的?
牧师依然说:上帝造的。
物理学家说:宇宙起源于大爆炸。

我想有人会反问我:“那大爆炸之前是什么”。相信任何一个没有学过天文物理的都会如此发问. 大爆炸是宇宙的起点。也是物质,时间,空间的起点。就像坐标一样,大爆炸是零起点。

牧师和物理学家的区别在于:物理学家要证实他所说的。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,不经过实验验证,不能成为定理。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学家们要花40亿美元在欧洲建一个质子对撞机,让全世界几千名核物理学家来这儿工作。他们在模拟宇宙大爆炸的头一瞬间,如何模拟?用两束高能质子对撞。在对撞的碎片中,期望能找到暗物质的踪迹,期望能找到希格斯子。希格斯子被认为是物质起源的根源。

实验室模拟宇宙大爆炸的瞬间

对于全世界的粒子物理学家,今天是他(她)们欢庆的日子。耗资38亿美元,历经24年,由20个欧洲成员国组成的CERN,吸引了全世界80个国家的物理学家,其中光美国(作为观察员国家)就贡献了1200名物理学家和5亿美元的资金。除了欧洲和美国,日本是第三大贡献国。其中还包括中国,因为中国参与CERN计划已有30年历史了。中国主要是高能所和我毕业的那个系。我们的核物理老师许咨宗先生已经70多岁了,他现在一定也在CERN实验室的现场吧,他当年跟随丁肇中去CERN,是中国最早参与CERN计划的大陆学者。我在这向他表示恭喜。我来美国留学时,申请学校的推荐信还是许咨宗教授写的。

一大早,雅虎新闻就报告了这则消息。又去CERN网站浏览了一下他们提供的最权威的数据解释。为什么我非要去CERN网站看看呢,别说普通大众不理解什麽是基本粒子,就连新华社记者也是连连出错。他们就连直接翻译人家欧美的报道,经常也是洋相百出。不信,你看:新浪报道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。里面的图片没问题,因为是直接拿来的,可文字部分很差劲。记者不懂什麽是重点和根本的东西,近挑一些无价值的噱头来哄骗大众,这是很不道德的新闻工作者。
比如,请看: “9月10日,LHC将要开展对撞试验。对此,一些欧洲科学界人士声称,认为实验产生的黑洞可以吞噬地球。或者,强子对撞机将产生一类名为“奇异微子”的粒 子,将地球变成一团沉寂、收缩的“奇异物质”。他们甚至到法院起诉资助该项目的20个欧洲国家,要求停止或推迟这个项目。尽管这一诉讼听起来有些荒诞,但却揭示了一个近年来困扰学者和科学家的严肃问题,即如何评估这次极富创造力的实验的风险性,以及由哪一方去决定是否继续这项实验。

一派胡言,不值一驳 ("It's nonsense," said James Gillies, chief spokesman for CERN.) 雅虎新闻还引用英国科学家霍金的声明(霍金说实验是绝对安全的)。其实,根本没必要让霍金来作这个声明。科学界人士是不会这样反对的,因为这个实验20年前就设计了,要反对,20年前就该反对。况且工程耗资巨大,如果真有那么大(毁灭地球)的风险,那么多国家的议会怎么能通过拨款呢?这一定是那些小报为了哗众取宠,捕风捉影,为了猎奇而不负责任写的。新华社反而当了宝贝,新浪网还搞什麽观众调查,误导读者,贻害无穷,其结果可以参看新浪网提供的数据。




其实,在欧洲科学界人士中,尤其物理学家中,100%会认为“所谓的危险根本不存在”。

最后来探讨这个最终问题:建这个40亿美元的对撞机,让全世界几千名核物理学家在这儿工作,他们的目的何在?

目的是探索宇宙的起源,物质的起源。

关于宇宙和物质的起源,要另辟一个专题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大型强子对撞机(LHC)的使命 –-- 模拟宇宙大爆炸的起源。具体包括:
1. 证实暗物质(dark matter)
2. 寻找希格斯子(the Higgs boson)
LHC@CERN (http://public.web.cern.ch/public/)
Large Hadron Collider (LHC) — the biggest physics experiment in history.
造价:US$3.8 billion
加速器周长:17 miles
地点:法国-瑞士边界
质子束试运行成功: @10:26 a.m. (0826 GMT),09/10/2008. 注:顺时钟,逆时钟质子束都试运行良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