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September 21, 2008

最近购得几幅中国古画(复制品)

本人最近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购得几幅古画(摹本),现作一简单介绍:
董源 江隄晚景軸
董源(西元十世紀),字叔達,江南鍾陵(今江西進賢)人,事南唐為北晚苑副使,善畫山水,山水多寫江南真山,不為奇峭之筆,從元朝文人畫興起,幾乎所有的文人畫家都以董為宗師,可見其影響力之大。
本幅絹本取名「江隄晚景」雖可歸為山水一類,然而山水,人馬的刻劃,卻遠超出一般山水畫的點景人物。實在上也是此畫的主題,隄上三高士正騎著嘛馬,悠然四顧,輕快而行,僮僕挑擔攜琴隨後,一位僮子邁步走到橋上,過了橋,小路正通往山坳一所旅店,旅店看來是山裡人家,雞犬相聞,遠山成品字型,高高地聳起,卷雲在山谷裡吞吐,蘶峨的殿宇穿雲而出,山底下的小樹林裡,一對白鹿正悠遊著,一隻雉雞正振翅飛翔,畫幅左方,遼闊的江面上,有三五漁舟,一簇山村建在山腳下,北宋末米芾稱述董畫,謂其峰巒出沒,雲霧顯晦,不裝巧趣,皆得天真,嵐色蒼鬱,枝幹挺勁,咸有生意,此圖彷彿可以見之。

宋 郭熙 早春圖 軸
軸 絹本 淺設色畫 縱:158.3公分 橫:108.1公分
郭熙(活動於西元十一世紀),河南溫縣人,神宗時為宮廷畫師,早先曾經為京師幾個重要的宮殿與寺廟繪製大型的屏風畫或壁畫,深受皇帝賞識,後來升遷為翰林圖畫院最高職位的「待詔」,製作了許多大型山水畫。他擅長巨障長松,煙雲變滅之景,山石用「卷雲皴」,樹木作「蟹爪」狀,創為一派。
此圖作於神宗熙寧五年(1072),是存世最著名之作。畫上自題「早春」,顧名思義,畫的是初春瑞雪消融,大地甦醒,草木發枝,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。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軸線上,近景大石與高大的松樹,銜接中景「S」形的山石,隔著雲霧,再起二峰,主峰居中,下臨深淵,溪澗從谷間潺潺流下,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,懸崖上有草亭,背後襯以遠山。左側平坡委迤,遂覺有千里之遙。筆墨清潤,構圖綜合高遠、深遠、平遠法,呈現了可行,可望,可居,可游的理想山水。

宋 范寬 谿山行旅圖
軸 絹本 淺設色畫 縱:206.3公分 橫:103.3 公分
范寬(活動於十世紀),陜西華原(今耀縣)人,經常來往京師與洛陽一帶。個性寬厚,舉止率直,嗜酒好道,擅長山水畫,初學五代山東畫家李成,後來覺悟說:「前人之法,未嘗不近取諸物,吾與其師於人者,未若師諸物也;吾與其師於物者,未若師諸心。」於是隱居華山,留心觀察山林間,煙雲變滅,風雨晴晦,各種變化難狀之景,當時人盛讚他:「善與山傳神」。此圖是傳世唯一的名蹟。
巍峨的高山頂立,山頭灌木叢生,結成密林,狀若覃菌,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。樹林中有樓觀微露,小丘與岩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。細如弦絲的瀑布直洩而下,溪聲在山谷間迴蕩,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。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皴紋,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。畫幅右角樹陰有「范寬」二字款。

元 王蒙 桃源春曉圖
王蒙(1308-1385),吳興(浙江湖州)人。字叔明,號黃鶴山樵、香光居士,是趙孟頫(1254-1322)的外孫。明初因胡惟庸案受到牽連,死於獄中。畫風以王維(701-761)、董源(活動於十世紀上半葉)、巨然(十世紀)為宗,但能自立面目,與黃公望(1269-1354)、吳鎮(1280-1354)和倪瓚(1301-1374)齊名,合稱為「元四大家」。
本幅寫著晉陶潛桃花源記中之景色。春光明媚,漁郎撐棹,徐行於江水之上。兩岸桃花齊綻吐英,群松岸然高挺。遠山疊嶂,山頭苔點繁密攢聚,一片煥發回春的景象。唐王維依桃花源詩作「桃源行」:『漁舟逐水愛山春,兩岸桃花夾去津。坐看紅樹不知遠,行盡青溪不見人。….』

清明上河圖絹本手卷(原尺寸)
清院本清明上河圖
卷 絹本 設色畫 縱:35.6公分 橫:1152.8公分
清明上河圖是北宋(960-1126)相當流行的題材,其中以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最為有名,他以清明時節作為引子,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,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,受到歷代喜愛,因而有許多仿本的出現,其中最有名的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圖。清院本清明上河圖,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、孫祜、金昆、戴洪、程志道在乾隆元年(1736年)合作畫成,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,集各家所長之作品,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,如踏青、表演等等娛樂活動,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,如戲劇、猴戲、特技、擂台等等,畫的事物繁多,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,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。同時,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,街道房舍,均以透視原理作畫,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。此卷用色鮮麗明亮,用筆圓熟細緻,界畫橋樑、屋宇、人物皆細膩嚴謹,是院畫中極精之作。

宋 蘇軾 寒食帖手卷
春江欲入戶,雨勢來不已。(雨點去)小屋如漁舟,濛濛水雲裏。空庖煮寒菜,破?燒濕葦。那知是寒食,但見烏銜紙。君門深九重,墳墓在萬里。也擬哭塗窮,死灰吹不起。 右黃州寒食詩帖二首。
蘇軾(1036-1101),四川眉山人,字子瞻,號東坡,曾被控以文字訕謗君上,被貶黃州。東坡一生,宦海浮沈,命運偃蹇,於文學藝術卻有不朽之地。〈黃州寒食詩〉作於1082年,書當在此後。詩是東坡自己明顯有悲奮感情的文詞,字裡行間也就隨著文詞不同的情緒波動,有所節奏變化。就行草書言,字形可大可小,較有自由變化,蘇東坡自謂字體「短長肥脊各有態」,在這卷書法裏字體的大小組合,揖讓進退,乃至於如「年、中、葦、紙」諸字,最後一筆直下成一長豎,在布白與行氣以至於整篇的章法形成一特殊行間布白。蘇書為宋代「尚意」書風的代表人物之一。黃庭堅(1045-1105)於1100年陰曆九月前為此卷作跋,黃庭堅作跋,字形體之大,超過東坡本文寒食詩,雖自謙無佛處稱尊,然實百代爭勝,雙美並具。
釋文:自我來黃州,已過三寒食。年年欲惜春,春去不容惜。今年又苦雨,兩月秋蕭瑟。臥聞海棠花,泥污燕支雪。闇中偷負去,夜半真有力。何殊病少年(子點去),病起鬚已白。

宋 黃庭堅 松風閣手卷
黃庭堅〈松風閣詩〉情景相融,愉悅中又微有感傷。藉著敘述武昌西山之遊的一段旅程,懷念曾經到過此地的故人,又殷切盼望知友到來共享美景,最後表示欲解脫現實的牽絆,長與諸友泛舟同遊。書寫時長波大撇,提頓起伏,一波三折,不論收筆、轉筆,都是楷書的筆法,變化非常含蓄,輕頓慢提,婀娜穩厚,意韻十足,可以感受到黃庭堅晚年超脫塵俗,圓滿自足的心理。據詩作「東坡道人已沉泉」句推斷,此詩應作於徽宗靖國元年(西元1101)東坡辭世之後,而書年亦應同時或相距不遠,時山谷已五十七歲,四年後,客死廣西州,享年六十一歲。

我很喜欢米芾的字迹。但可以在网上欣赏:

米芾的書畫世界 (The Calligraphic World of Mi Fu's Art)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