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October 4, 2008

黄庭坚《松风阁诗帖》

《松风阁》,先写松风阁之位置、高度以及命名之由来,而其景物之特点即由是以见。以下写夜雨会饮及所闻所见,耳目为之一新。最后痛东坡之已亡,惜文潜之未到,因观览名胜,而思摆脱拘挛,与朋辈长期扁舟遨游江上。体仿柏梁,句句用韵。通篇笔力劲峭:
  依山筑阁见平川,夜阑箕斗插屋椽。 我来名之意适然。
  老松魁梧数十年,斧斤所赦今参天。 风鸣娲皇五十弦,
  洗耳不须菩萨泉。 嘉二三子甚好贤,力贫买酒醉此筵。
  夜雨鸣廊到晓悬,相看不归卧僧毡。 泉枯石燥复潺湲,
  山川光辉为我妍。 野僧早饥不能饘,晓见寒溪有炊烟。
  东坡道人已沉泉,张侯何时到眼前。 钓台惊涛可昼眠,
  怡亭看篆蛟龙缠。 安得此身脱拘挛,舟载诸友长周旋。
  《松风阁诗帖》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,墨迹纸本,纵32.8厘米 横219.2厘米,全文计29行,153字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,海拔160多米,古称樊山,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、宴饮祭天的地方。宋徽宗崇宁元年(1102)九月,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,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,在此过夜,听松涛而成韵。“松风阁诗”,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,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。《松风阁诗帖》是黄庭坚晚年作品,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,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《松风阁诗帖》。其风神洒荡,长波大撇,提顿起伏,一波三折,意韵十足,不减遒逸《兰亭》,直逼颜氏《祭侄》,堪称行书之精品。

本帖字迹匀称,笔势圆劲流丽,结构布局端庄秀美。本字帖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,也让广大书法爱好者领略到中国古典书法的一种理想境界,以柔寓刚、外柔内刚。初学者可根据每个字的用笔、结构、布势等去临摩。这本字帖当为罕世珍品,可以说是初学者的最佳范本。宋人书尚意,所谓『宋人尚意一,即在法的基础上,宋代诸家各自标新立异,更强调艺术个性的自由抒发,黄庭坚便是其中最具有创意的书家,他的行草书,独具一格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《松风阁诗帖》经宋、元、明、清辗转流传,宋朝为向民收藏,后归贾似道,又迭经明顶元汴、清安岐,而入清内府。清道光年间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(孝凤)手中。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中进土,授兵部主事,任顺天(河北)乡试誉录官、会试受卷官之职,乘任职之便,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黄庭坚《松风阁诗卷》和宋代蔡襄墨迹等传世文物,携带回鄂。道光举人柯茂枝题《黄山谷松风阁诗卷并序》序曰:“王孝凤武部得此卷于柳君吕臣,盖元时长公主家故物,上有名贤十数人诗跋,又常为携李天籁阁所藏,项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,询希之珍也。尾不署涪翁(山谷)名字,纸色、绢色尚觉鲜好,然神采奕奕,尚非翻身凤凰。武昌(鄂州)传涪翁以松风阁一诗,然阁不时废,诗为世共独,此一墨宝,历数朝后复入吾邑士大夫手,山川笔墨之缘岂偶然哉。爱玩之久,为次原韵以赋其事,时咸丰九年(1859年)春三月。”

黄庭坚(一0四五—一一0五),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,卒于宋徽宗崇宁四年,字鲁直,号涪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修水)人。曾游历潜山山谷寺石牛涧,乐其泉石之胜,故又自号『山谷道人』。山谷幼小聪明,读书过目不忘,治平四年(二十二岁)举进士,调叶县尉,苏轼见其诗文,以为超轶绝尘,大为赞赏,于是声名渐著。熙宁初,教授北京国子监,知太和县,后历任校书郎,实录检讨官、起居舍人等职。仕途险恶,山谷以不羁之才,遭到章惇、蔡卞的陷害,贬涪州别驾、黔州安置,徙戎州,徽宗接位后,旧人多被召回,山谷又遭祸除名,复谪宜州,后徙永州,末闻命而卒,终年六十一岁。

庭坚诗文皆佳,与张未、晁补之、秦观俱游于苏轼门下,天下称『四学士』。书法与苏轼、米芾、蔡襄齐名,号称『宋四家』。山谷十六岁始学书,初以周越(北宋书家)为师,后见苏才翁、苏舜钦(北宋书家)墨迹,乃得古人笔意,其草书学张旭、怀素、高闲,行书学杨凝式,晚年入峡时,见长年(船工)荡桨,群丁拨棹而悟用笔之妙,后又从《瘗鹤铭》、《石门铭》中获得启示,遂能自创新意,以纵横舒展的用笔,给人以一种气势开张的艺术感受。李瑞清评其书曰:『鲁直书无一笔不自空中荡漾,而又沉着痛快,可以上悟汉晋,元明。』黄庭坚行书笔势纵横,点画开张,在书写时往往笔从画中逆入,收笔亦将锋势回至画内,正如阵云之遇风,往而却回也,虽然是一种辐射式的结构,但并不疏松,体势欹斜,但并不倾倒,八面点画,皆拱中心,即使是小字,亦有寻丈之势,故其书风神洒荡,笔锋苍劲,十分大气。正因为黄山谷追求『笔中有物』的内涵之美,故其书以气韵相胜。《松风阁诗卷》是黄庭坚行书的代表作品,二十九行,每行字数不等共一百五十字,此诗作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壬午(即一一 0二年九月),为山谷晚年五十八岁时的得意之作。此卷书法精妙,神采焕发,在宋时为向氏所藏,后归贾似道,元为大公主祥哥拉吉所有,明归大收藏家项元汴,清初力安岐所藏,后入清内府,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
1 comment:

Anonymous said...

TEST IT AS Anonymous Us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