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July 15, 2008

什么是“偷换概念”?

有一次,突然有人问起什么是“偷换概念”?竟一时语塞,想不出恰当的例子。

1980年白桦在剧本《苦恋》的结尾写到:“您爱这个国家,可这个国家爱您吗?” 根据这个剧本拍摄的电影叫做《太阳和人》。剧本和电影都被枪毙了。作者遭到长时间的批判和检讨。因为它政治上“有问题”。当初有关部门在向上级汇报的时候,耍弄了一个小小的技巧,把它改成了“您爱这个祖国,可这个祖国爱您吗?” 白桦后来说:“我不是这样写的。剧本里什么地方写‘国家’,什么地方写‘祖国’,我非常清楚。我认为在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里,“祖国”和“国家”都是截然不同的概念。”

“祖国”和“国家”,还有“民族” 这三个词汇,人们每天都在使用。街头卖菜的小贩在用,国家最高领导人也在用。但是好像谁也不关心这几个概念的差别。还有一些人干脆把这三个概念捆绑起来使用,就像捆绑式助推火箭一样,多么有力! 在网上,报纸上,电视上,家里面,同事同学间,很多涉及政治上的争论都源于对这三个概念的不同理解。如果大家事先统一了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,我认为有超过50%的争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。

“国家”(COUNTRY):中性词。抽象地表示一个地域之内的人+土地。是横向的概念。在国际政治间很多时候指一个国家的政府或执政党(比如在联合国上)。
“祖国”(MOTHERLAND):带有感情色彩的词。指一个人和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之间的关系纽带。如同母子一样。
“民族”(ETHNIC):指一个国家的人文,历史,地理,政治,经济,等等。既指现在,也指过去。是纵向的概念。

捆绑起来使用是什么意思呢? 你提到其中的一个,他就把它夸大到三个。比如,一个国家批评中国的人权记录不好,实际那是对中国政府的某一个政策有微词,这是政策性的,外交性的声明。如果我们不同意,可以反驳。但有些人就认为是对中国人民的敌意,甚至侮辱,最常用的反驳像什么“伤害了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感情。” 好家伙,动不动就抬出十三亿中国人民出来壮威,随便把我也给代表了。有没有搞错? 中华文明是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,我们有什麽没有经历过,我们在春秋战国那烽火连天的时候,英法在哪里,我们汉唐鼎盛之时,美国在哪里。我们那么多大风大浪都过来了,怎么感情还那么脆弱,容易被伤害?反而不如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感情坚强?你同意,我可不同意!

再举两例做一说明。今年三月份的时候西藏发生抗议骚乱,西方有些个国家表示关注,然后是“记者无国界”组织,流亡藏民抗议,阻挠奥运火炬在伦敦,巴黎,三藩的传递。在一个民主国家,抗议,表示不同意见本是常事。藏民理性抗议奥运可以,但如果暴力阻挠,那是错误的。所在国的政府,警察有义务让火炬传递顺利进行。加州的三藩市政府就是这么做的。而且奥运会是个体育盛会,藏民若在全世界众目尅尅之下动粗打人,扑灭火炬,他们是会丢丑失分的。当初82,86年世界杯,英阿之间即便有马岛之争,马拉多纳也不会将比赛政治化。藏民有他们的政治诉求,是对政府的西藏政策有意见。不要把这都跟中华民族绑在一起。眉毛胡子一把抓,是什么也分不清的。在巴黎的抗议,有些过火。犯得着那么容易地感情受伤害,来个反抗议吗?这事要是发生在唐朝,大唐之民顶多笑一笑而已,因为他们有那个大度和自信。

第二个例子,一旦发生有个别同胞在国外做了什么龌龊丑陋之事,总有人说:“真给中国人丢脸。” 用脑子想想好不好,中国占世界人口的1/4,什么样的人没有?一个人怎么这么容易就能把所有中国人的脸丢了? “中国人”这口缸真大,什么都可以往里扔。

No comments: